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取消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2021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
近年来,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国家重大工程和技术专项的支持下,通过企业自主研发、合资合作及技术人才引进,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体系建设,在部分领域技术逐步实现突破。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。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通过多年发展,大多已具备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的市场竞争力,企业系统管理和模块化供货能力提升,通过差异化的多层次发展,以及同心多元化推动,实现了规模迅速扩张,在各个细分行业之间形成了协同效应。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具备乘用车及商用车零部件系统、零部件及子系统的产业化能力,并实现产品的多方面覆盖。经过多年发展,中国已形成东北、京津冀、中部、西南、珠三角及长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。在汽车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,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总体情况良好,呈中高速发展态势。在全球化趋势下,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采用兼并重组、海外并购、股权合资、合资合作等方式,加速拓展并融入世界零部件采购体系并走向世界。
2019年以来,全球零部件企业整体发展平稳,规模效应明显。国际企业的2018年零部件总营收约7.37万亿元,比2017年增长约12%,高于国内自主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坚实支撑。60年来,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不断壮大,伴随开放推动的合资合作,以及国内产销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市场红利,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跨越式发展。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非常大,全国有超过10万家企业。数据显示,2010-2017年,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呈持续增长态势。201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突破4万亿大关。同比增长7.1%。
2019年,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,产销量与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呈现负增长。截至目前,汽车产业链企业数量排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、江苏和山东,其中广东以约6.7万家相关企业的数量优势位居明显。2020年9月,汽车市场进入传统旺季,产销双双超过250万辆,创年内新高,环比和同比均呈较快增长。2020年1-9月,汽车产销1695.7万辆和1711.6万辆,同比下降6.7%和6.9%,降幅与1-8月相比,分别收窄2.9个百分点和2.8个百分点。新冠疫情和外部环境双重压力下,加剧了零部件企业安全供应和降本增效、产业链本地化、新技术投资、产品结构转型的压力。
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形成东北、京津冀环渤海、华中、西南、珠三角及长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集群区域,这六大产业集群区域的零部件产值占全行业的80%左右。其中,长三角零部件产值约占37%的份额,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值比较大区域;上海为全国较大的零部件产业基地,产值占总产量的20%;浙江和江苏约占17%。从地域来看,江浙沪等地零部件企业发展基础雄厚,占比超过60%,河南、陕西、四川等地企业已经兴起。整体上,零部件产业向中西部地区逐步推进,企业数量占比超过20%,中西部零部件企业持续崛起。在整车一级配套体系中,庞大的自主零部件群体只占20%的市场份额,大多数自主零部件企业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,处于低端市场;外商独资占50%,中外合资占30%,占据中上端配套市场。当前,中国、印度等新兴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上市场容量较大、市场增长空间的汽车消费市场,同时这些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、劳动力成本较低、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。随着国际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,为了开拓新兴市场,有效降低生产成本,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开始加速向中国、印度、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。
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出电动化、智能化、联网化、共享化,而在零部件领域也出现了另外3个趋势,即:低碳化、国际化、轻量化。(1)低碳化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能源多元化发展,混合动力、纯电驱动、氢燃料电动3条技术路线需要并行发展。另外,共享时代将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生态。(2)国际化方面,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只占汽车年销量的10%,年出口总量刚过100多万辆。走出去,实现国际化发展仍是中国汽车产业不可推卸的责任。(3)在轻量化方面,高度钢的应用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,铝镁合金的应用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快,但是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材料在内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。包括热成型、滚轧成型等轻量化工艺制造技术的发展也超出人们的想象。在中国的世界汽车零部件100强中就有做轻量化滚轧成型、热成型的,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在零部件产业技术革命的希望。随着智能网电、雷达、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摄像头、传感器、芯片等一批新兴企业拔地而起。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抓住这个历史的战略机遇期,加紧布局,聚焦某项技术重点突破。